找到相关内容714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三)

    《佛(P377)学概论》、《佛学大纲》、《法相唯识学》等。以上各书,在上海佛学书局、中华书局、商务印书馆都可以购到。你看过后,纵未能深入经藏,至少我敢担保你能得到佛学上的许多常识。  乙、行为端正  ...佛教的因明学,就是最高的论理学。  第九,心理学——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的感觉、意志、欲望等各种现象的学问。佛学中的“法相”、“唯识”,关于讲述心理部分,实在比较其他心理学高明得多。所以佛学也是最精妙的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2.html
  • 福建哲学和宗教

    瑜伽师地论》作为佛教最高教义的经典依据。玄奘的佛教理论著作有《成唯识论》,对法相唯识的学说作了综合性阐述。法相宗的理论注重对法相(事物现象)的分析,分析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,不能离开识而...1.隋唐佛学  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到中国,四五百年间佛经翻译事业发达。到了隋唐,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,如三论宗、天台宗、法相宗、律宗、净土宗、华严宗、禅宗等,在众多的佛教宗派中,对中国哲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1270605.html
  • 论佛法与禅净

    所谓性恶者,实非佛性具恶也,乃迷  于佛性所起之无明惑之染恶也。盖以性恶一词,不宜存用,  恐人因而误解则其害无穷矣!不可不知!  或问:昔闻法相唯识及性空唯名之说,未审其旨于禅为  何?  答曰:禅宗...  所得,此乃集中精神而停息妄作用耳,故云三心不可得,其  实只有一真常妙心云尔。余且问汝有几个心,莫将谓法相云  八识即说八个心,如是答者,枉费于纸墨工夫矣!斯欠实修  使然,殊为可惜!  又问:...

    果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070882.html
  •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

    共趋的最高理想  界。例如:三论宗、华严宗、天台宗、法相唯识宗以及禅宗  ,都可以兼修净土行,弘扬净土宗的。这是佛教学者共同的  倾向,净土绝对不是囿限于某一宗派的。站在整个佛教的立  场来说,净土宗...245页  「唯发愿」的别时意趣。前者是鉴于凡夫的起行,到底是无  法生于报土的立场而说的。到了唐代,诸大译经论师,宣扬  唯识的学风,因此净土的教义也受了不少的影响。下来举出  法相宗诸派的净土分类: ...

    宏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871071.html
  • 熊十力《新唯识论》与佛教义理融摄的问题探讨

    册,法相唯识学(6),台北: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。  4、天亲菩萨造,唐玄奘译,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,大正藏三十一册。  5、印顺着,《唯识学探源》,台北:正闻出版,1987。  6、印顺着,《摄大乘论...黄公伟着,〈民初法相学风札记--杨仁山、章太炎、欧阳渐的唯识论〉,《华冈佛学学报》,第二期, 1972。  49、杨白衣着,〈唯识三十颂之研究〉,《197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》,高雄:佛光出版,1995...

    裴春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871139.html
  • 有关“三类境”的几个问题

    有关“三类境”的几个问题  傅新毅  “三类境颂”虽只有短短的四句、二十字,却是奘传唯识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。清末民初,法相唯识之学复振于中夏,于时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学理论争,涉及到法相唯识分宗之争、唯识古今学之辨乃至《起信》真伪之争等重大课题,至今尚为学者津津乐道,唯有相见同别种之争,时人大多或无暇或不屑顾及,似乎这仅是一个细枝末节的小问题,纠缠于此纯属无谓。而“三类境颂”实质上就是相见同别种...

    傅新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74082.html
  • 隆莲法师《心经浅释》

    识是有自性的,而中观宗讲无我,讲的道理比唯识宗更深入,透彻些。学佛法厅把这个学好,应从法相唯识开始学,真正从法上通达缘生无自性的道理。 西藏的小喇嘛是从三论、因明学起,学得很踏实细致,我们应知道每一宗...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。佛菩萨的智是由观而来的。观,是对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细致的看法。在法相宗中讲"观"叫"周偏寻思,周徧伺察"。观不是只看一点,而是周徧的看,看得机叫"寻思",看得细叫"周徧伺察"。我们看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3376148.html
  • 答持松阿阇黎贤密教衡释惑

    外道之论,然此实无足异,佛教之迥超情谓,自二乘已然。层类而登,至于密教而极,则又远超二乘为外道。法相唯识之树义谈理,视诸二乘。高矣大矣。而其隔历不融处,实无以远异于二乘。故贤首清凉。判为大乘始教。大...乘以标高己乘也。今日欧阳竟无大居士以法相大师。直以唯识刀尺绳天台贤首之立义基础未稳。吾读之皆深是其言。   以上所录。吾衡贤密教衡之文也。语似骑墙可矣。然实是无可奈何。盖学佛之人。既于本宗有得。又欲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2379596.html
  •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——慈航与太虚和圆瑛之关系探析

    唐大圆学习法相唯识学,从此奠定了他后来探究唯识学、弘扬弥勒法门的基础。[17]1930年他应邀到香港弘法,次年即到缅甸的仰光,开始了他在海外弘法的新天地,也从此奠定了他在海外华人信徒中弘法的领导地位。 ...

    何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3379617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1)

    南国弘化,于大同十二年(546)来到南海,太清二年(548)到达粱京。前后译出《解节》、《金光明》等经,《摄大乘》、《俱舍》、《唯识》、《十七地》、《佛性》、《中边》等论及诸记传共四十九部一百四十二卷。他所译的,很多是印度法相唯识学的重要论著。其中由于他译述的《摄大乘论》,为中土僧人们所弘传讲习,遂至形成了一个摄论学派。   同时来到中国北朝弘法的天竺人士也颇多。天竺禅师佛陀,于五世纪后期来到恒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181885.html